中国电车价格战,让外国人破大防
IT之家的朋友们,大家好,我是雨仔。
前段时间,汽车行业发生了一起前所未见的反转事件。
7 月 6 日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 16 家主流车企联合签署了《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》。
这 16 家车企包括比亚迪、特斯拉、“蔚小理”等,占据了电动车市场的大半江山。
关于承诺书的具体内容,如下方截图所示,网友看到后,一致认为中汽协是想约束电动车愈演愈烈的价格战。
然而仅仅过了两天,一切风云突变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表了紧急声明:
协会认识到,承诺书中“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”涉及“价格”表述,表意不当,有违《反垄断法》精神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现发布声明:将上述条款从承诺书中删除。
由于事发突然,不禁让人始料未及,直言“字都签了,怎么协议说改就改”;但与此同时,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出所料。
因为原承诺书中那句“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”充满异味,听上去就是不允许车企降价,根据《反垄断法》,企业们具备自主定价的权利。
这种不利好消费者的表述,很难不引起大众的抵触情绪。
其实,就算中汽协没有朝令夕改,这一承诺书能否起到效果也是个未知数。
所谓“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”,该如何去判定价格是否正常。
倘若车企有能力、有决心把价格定在低于同级别车型的水准,难不成还不允许了?
要知道,如今的电动车市场,降价就是大势所趋,车企需要靠诱人的价格在激烈的环境中赢得生机。
在经历了年初那波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后,过去一个月,电动车第二轮价格战拉开帷幕。
其中,多家车企的政策调整和降价力度,让人意想不到。
在新势力阵营中,蔚来无疑是动作最大的一家,官宣调整用户权益及全系车型价格 —— 全系新车售价下调 3 万元。
同时,取消终身免费换电,整车质保期限由 10 年不限里程调整为 6 年或 15 万公里。
简单来说,就是降价了,但也对车主的权益砍了一刀。
对于此次调整,蔚来 CEO 李斌称是将服务价值显性化,把选择权交给用户,让用户完全根据需求进行购买。
关于蔚来的调整,舆论反响褒贬不一,有人觉得会刺激销量,有人直言失去了灵魂。
反观合资阵营,从美系到德系再到日系,一个比一个降价狠。
作为二线豪华品牌的悍将,凯迪拉克对纯电车型 LYRIQ 锐歌做出重大调整。
将原售价 43.97 万元 - 47.97 万元,降低至 37.97 万元 -41.97 万元,降幅最高 6 万元。
再加上“下定可享 2000 元抵 2 万元”的政策,最大优惠接近 8 万元。
不过与蔚来相仿,凯迪拉克也对权益动了手脚,将部分权益整合成选装包另行售卖。
凯迪拉克之所以对锐歌大幅调价,是受销量萎靡影响,据统计,锐歌近 3 个月的销量均不足 100 辆。
任何一个车型,每个月只能卖出几十辆,都是很难堪的事情,如果不降价,等待它的可能只有死路一条。
由此看来,凯迪拉克“七折凯”的名号,怕是要从燃油车带入到电动车。
此外,一向日子过得很滋润的大众、本田和日产也加入到降价热潮中。
上汽 / 一汽大众先后推出限时优惠措施,前者官降 3.7 万元,后者降幅最高 6.3 万元。
本田对 2023 款 CR-V e:PHEV 全系车型降价 2 万元,并附赠各式各样的权益。
日产则干脆对新车下手,新款劲客和逍客的定价,相比之前同配置车型降价 3 万左右。
包括特斯拉,也不甘落后,官宣开启全新 Model S / X 现车激励活动,用户可享受 3.5 万至 4.5 万元不等的“优惠福利”。
总的来说,在电动车第一轮价格战刚偃旗息鼓之际,第二轮就卷土重来。
车企们不约而同地付诸于行动,间接或直接对旗下车型降价。
硝烟四起的价格战,让咱们惊愕的同时,也让外国人破大防,有不少欧洲消费者在推特上吐槽,称大众汽车“跟德国人开了个玩笑”。
因为当地消费者发现大众 ID.3 在中国的售价,比在德国老家的售价要低得多。
该车型在德国售价为 39990 欧元(约合人民币 32 万元)起,而在中国的售价为 15000 欧元(约合人民币 12 万元)。
以至于部分激进的德国网友表示,对于“白痴”的德国人来说,电动汽车就是一个骗局;也有捷克网友直言道,“大众一定是走投无路了,我肯定是一个十足的白痴,才会在这里‘斥巨资’购买相同的电动汽车”。
看来,国内电动车价格战的战火,都殃及到了海外。
对比两轮价格战的情况可以发现,不同于第一轮的纯粹降价,第二轮中很多车企开始对权益做文章。
或是以下调权益为代价换取低价,或是加大赠送权益的力度。
对此,有业内人士认为,这很可能代表车企们“卷”不动了。
理论上,降价是最有效增加销量的方式,在买卖市场中,价格是左右消费者的第一因素。
但是,出于盈利的角度考虑,降价终归是有限度的,没有人会做亏本买卖。
再加上行业竞争日益激烈,导致前景并不明朗,车企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。
因此在降价的过程中,难免会想办法找补,否则很容易陷入“入不敷出”的局面,明明销量是增加的,但营收依然是亏损的。
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靠权益“止损”便成为了最有效的途径,多多少少能降低成本,况且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,愿意舍弃权益来换取实打实地降价。
同样的,有些车企真的到了无法再降价的地步,就只能靠丰富权益来吸引消费者。
毕竟,给予消费者更多的“好处”,确实有机会得到青睐。
无论车企采用哪一种方式,都足以证明他们的日子不好过。
此前蔚来和凯迪拉克都明确表示不会考虑降价,但现在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。
现实就是这般残酷,想赚钱,却不得不降价,想生存,就必须疯卷,但哪怕降价、大打价格战,到头来不一定能站稳脚跟。
虽说电动车兴起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,但已然进入到淘汰赛阶段,已经有不少车企因扛不住而破产。
比如练习时长 9 年的起点汽车,在烧出 170 亿仅交付一台电驴后,宣告破产。
所以说,就算“不降价联盟”没有被叫停,大概率也会形同虚设,难以阻挡价格战的洪流。
鉴于汽车行业当下的竞争态势,回想起余承东先前的言论,只感到深以为然:
“现在市场的内卷竞争刚刚开始,以后的竞争态势只有更卷。”
不出意外的话,未来我们会领略到车企们五花八门的降价促销方式,也会见证一家接一家车企黯然退场。
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,想当年,手机市场也曾如此热闹,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。
但数年过后,行业翻天覆地,留到最后的主力玩家,只有耳熟能详的几家。
考虑到汽车市场比手机市场要庞大得多,有空间留有更多的玩家,但竞争的惨烈程度,理应会更为凶残。
谁能活到看见春暖花开的那一天,唯有拭目以待。
另外,近期还有不少热门内容,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:
再打下去,车企和消费者都难顶 ↓↓↓